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秦亡時未完工,項羽打進鹹陽後被焚毀。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裡處、鹹陽市東南15公裡處。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區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裡,北至車張村、後圍寨一代。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長安縣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是中國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積路土,為一廣場,廣場南沿有4條道路向南延伸。台基東、西邊是現代挖成的斷崖;北邊為3層高出地面的台階。台上東、西、北三邊都有土梁且連接在一起,現僅殘存北邊土梁。發現有繩紋、布紋瓦片,分別有一戳印“千(隸體)右(篆體),北司(篆體)”文字。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蘭池宮遺址在鹹陽市渭城區楊家灣、柏家咀原邊。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又名仙島。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之。《史記 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相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為了突出其“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池中波光瀲灩,煙雲氤氳;島宮奇葩爭妍,絲竹飄飛,仙女翩躚。給人以身臨仙境的怡悅感受。
上天台位於阿房宮村南,俗稱“上天台”。 台上西北角有一條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長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
祭地壇是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稷”為穀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遠流長的農耕文化。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秦都鹹陽時置,周圍二百多裡,包括長安、鄠縣、盩厔等地。始皇35年營建朝宮於此。阿房,即其前殿。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複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司馬相如作《上林賦》,極言其宏偉壯麗。
秦始皇在消滅六國、建立秦帝國以後,在都城鹹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亡始皇”。
根據歷史資料中的鳳毛麟角,還有所記錄的時間上來看,得出最後可信度很大的結論:幾千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阿房宮並非是不存在,而是根本沒有建完。秦始皇征七十萬苦力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堅如磐石的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阿房宮,秦二世為了完成先皇遺願,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宮,而當時各地已經開始紛紛起義,最終還是沒有建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通過對阿房宮遺址的挖掘,專家發現黃土高台的土層分了三層,第一層就是耕土層,比較鬆散,然後下面就是擾土層,它比較厚,顏色發黃,裡頭有如今的鐵絲、塑料布,還有古代的瓦片,然後第三層就是文化層了,文化層裡面出來的全都是瓦片。專家介紹說:這個地方如果曾經發生過焚燒的事件,它這個地層裡土壤中所包含炭化物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透過顯微鏡應該能夠看到成千上萬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炭化木屑,但是從阿房宮那個地方採的土樣來看,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那麼,阿房宮仍未建成,項羽又怎麼能火燒阿房宮呢?可為什麼後人這樣說呢?第一次出現項羽火燒阿房宮是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 項羽本紀》,但是證實原來記載的是項羽火燒了只是一所宮殿,並沒有明確地說出是阿房宮,那所宮殿其實是鹹陽宮,而讓後人更為誤解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牧寫下了《阿房宮賦》,詩中極度描寫了阿房宮的壯美,讓後人對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深信不疑。其實我國偉大詩人杜牧寫《阿房宮賦》的原因是為了諷刺當時統治者唐敬宗大興土木的緣故,極度誇大了阿房宮,其實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完全是子虛烏有。
以前一般認為楚霸王項羽率領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是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考古發現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迹。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鹹陽宮,因為鹹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迹。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離宮別館,彌山跨台,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後世這種輝煌的想象基本來自《阿房宮賦》,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但這都是傳說,都是後世臣子借秦之喻,諫當朝帝王。依據當代現有考古證據,阿房宮並未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