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追求進步的人不能沒有理想,但歷經現實生活的洗禮,理想似乎變得更加遙不可及。人們每天都為了生存而疲於奔命,理想這個詞對於掙紮生存的人類來說好像奢侈品。歷經歲月的滄桑,曾經有理想的人知道了光有理想不行,還必須務實。
素有“才子”之稱的李佳,大學時曾發表過很多文章。在實習的時候,他和幾位同學被分到報社,他以為自己一定會分在新聞部,至少會當記者,但是他卻被分派到總編室,令他大失所望。他開始埋怨“安排不當”,報怨老闆不識“貨”。實際上,老闆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重用他,讓他了解報紙的運作過程。不過,見李佳工作不負責且不用心,最後打消了培養他的念頭。
理想太高就容易產生自以為是的情緒,李佳希望老闆依自己的專長安排職位,以便自己大展宏圖,可是不能把理想和現實有機地結合,是當下社會新人容易犯的錯誤,當他們碰壁的時候,也便有了別和我談理想的念頭。
將理想埋到心底,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才更容易實現理想。我們應該盡量表現自己的優點,但自以為是的優點卻未必符合公司發展的需要。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和管理辦法,只有在公司需要時,個人專長才得以發揮。有句話說得好: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敗者則只做喜歡做的事。用專長去實現理想沒有錯,但我們首先應該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是挑剔環境的資本,應該利用專長服從需要,而不是需要遷就於專長 。
張欣是一位某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受聘於某廣告公司。第一天報到時,他對經理說的第一句話是要求重視專業,希望經理注意他的專長。可是經理卻讓他先到企劃部實習,之後再依據情況調整。張欣認為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無法實現自已的理想,於是在企劃部不虛心學習,每天遊手好閒,渾水摸魚,不到三個月就被炒了魷魚。
聰明的人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搭建一座橋,對於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來說,先在不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累積經驗,對未來實現理想很有幫助。只局限於一種工作的人,思路狹窄,很難有突出的表現。
實際上他們看輕了工作,認為自己是“大材小用”,不認真執行交付的工作,才造成現實和理想脫節。世事都有相通之處,有人能從劍道悟出書法之道,有人能從禽鳥搏鬥悟出劍術之道,對一個追求理想的人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與自己無關的。從事任何一門專業,假如沒有其他領域的知識輔助,也是不能達到理想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