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性語言能夠使孩子敞開心扉,它可以使孩子自由地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情感與問題。
接受就像肥沃的土壤,能夠讓小小的種子開出它所能開出的可愛花朵。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第三章,進入實戰環節,介紹了父母們最關心的話題——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隨著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很多父母發現昔日那個乖巧粘人的小孩開始變得沉默寡言,甚至不願再和父母交流。於是,同一個屋簷下,父母和孩子越行越遠。那麼,在尊重孩子獨立需求的前提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繼續信任父母,與父母進行溝通呢?
本章作者介紹了“接受性語言”的力量,列舉了12種父母常用的對話回應方式,並指出這12種溝通障礙對於親子關係產生的影響,最後引出了積極傾聽的理念。
【每日一拆】接受性語言與積極傾聽
一個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個人接受時,他就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麼改變,希望如何成長,怎樣才能變得不同,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潛能。
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存在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如果你接受一個孩子,他就會保持原狀。因此,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極大程度依賴於“不接受”的語言,認為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佳方法。
事實上,不接受感常常會使人們關閉心門,使他們感覺受到冒犯,引起不舒服的感覺,令他們害怕談話或審視自己的內心。
若父母學會如何通過語言向孩子傳達接受感,他們便掌握了一種能夠產生驚人效果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接受和喜愛自己,並獲得自我價值感。
高效能的父母與高效能的心理諮詢師一樣,必須學會如何表達他的接受感,並獲得同樣的溝通技巧。
R:
表達接受的方式有:
用非語言方式表達接受,如手勢、姿勢、面部表情或其他行為等。
用不干涉的方式表達接受。有的父母很難做到“放手”,他們會侵犯孩子房間的隱私,或者介入他們的個人隱私,拒絕給他們獨自一人的自由,這通常是由於父母的恐懼和擔憂,以及他們自己的不安全感使然。
用被動傾聽表達接受。
用語言方式表達接受。
父母的口頭回應方式可以歸為大約12個類型。
1、命令、指揮、控制。告訴孩子去做某事,給他一個命令。
2、警告、訓誡、威脅。告訴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會有什麼後果。
3、規勸、說教、佈道。告訴孩子他應當怎樣做。
4、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告訴孩子怎樣解決一個問題,給他建議或意見;為他提供答案或解決方案。
5、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試圖用事實、辯論、邏輯、資訊,或者你自己的意見來影響孩子。
6、評價、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對孩子做出一個負面的評價或判斷。
7、讚揚、表示贊同——作出一個正面的評價或判斷,表示贊同。
8、歸類、嘲笑、羞辱——讓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歸類,讓他感到羞恥。
9、解釋、分析、診斷——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麼,或者分析他為何做出這樣的事或說出這樣的話;表示你已經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問題的所在。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援——儘力使孩子好受一點,通過談話讓他擺脫不良情緒,試著驅散他的情緒,否認他情緒的強度。
11、調查、質問、審問——試圖找出理由、動機、原因,尋求更多資訊來幫助你解決問題。
12、退出、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試圖讓孩子迴避這個問題,自己遠離這個問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開玩笑的方式轉移話題,把問題放在一旁。
之所以一一列出這12種溝通障礙,是因為超過90%的父母採用以上的方式與孩子交談,其背後隱藏著大量的不接受資訊。
那麼到底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呢?
對於孩子的情感資訊或問題資訊,最有效、最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之一是使用“敲門磚”或“繼續談話的邀請”。“給我講講”,“告訴我發生了什麼”......通過語言的邀請,幫助孩子與你溝通,鼓勵他開口說話或繼續交談,傳達給他你的接受以及對他的尊重。
當問題歸屬於孩子時,還有另一種回應方式,比僅僅要求孩子開口的敲門磚更有效——即積極傾聽,它遠比被動傾聽更為有效。在積極傾聽中,資訊的接受者試圖了解資訊傳送者的情緒或資訊的含義,然後把自己的理解轉化為他的語言反饋給傳送者進行求證。
積極傾聽可謂益處多多,在下一章的拆書中將具體介紹相關的技巧。
A1:
今天中午,就孩子一心惦記著玩遊戲,沒有按計劃完成每天的暑假作業一事,與他爆發了衝突。過程中,我幾乎把12種負面的溝通語言用了個遍,批評、指責、說教、命令、警告、威脅,甚至是羞辱,隨著情緒的洪流,翻湧而出的淨是消極負面的能量。等到冷靜下來,才發現不但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對作業更加厭倦,對媽媽更加逆反,上進心和自主性更是無從培養。而且,在整理這篇文章時,我仍能夠感覺到內心的慚愧。
知道和做到,差距就是這麼大。明明很愛孩子,卻無法用積極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溝通,反而搞得兩敗俱傷,痛苦莫過於此。
親子關係常常是一種博弈。愛與接受,是關係的一個面向,憤怒與衝突,是另外一個面向。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學會接受性的愛的表達方式並不容易,一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太多被接受的體驗,二是內心有很多無法排解的焦慮、擔憂和不安全感,制約了愛的流動。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的溝通方式多是從我們這裡習得。若我們挑剔他,他遲早會來挑剔我們,若我們無法控制情緒,則他也很難學會情緒控制。
想到這裡,不禁汗顏,今天,我給孩子做了怎樣的榜樣?
A2:
所有的技巧背後,都是心態的修鍊。
真愛必然伴隨成長,為了我們摯愛的孩子,總得努力改進之前無意識中選擇的方式。倘若一下子做不到,不妨先從接受自己開始練習。
仔細聆聽之後,我們會發現,在內心深處有太多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東西,而這些令人懊惱的聲音,遲早會在外在的世界找到對應的出口。
我們希望給出什麼,不妨先滿足自己。愛與接受,是一種能力,可以先從自身開始,慢慢過度到孩子。
來源:怎樣聽孩子才肯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