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些住在離公司25公裡遠的人,都怎麼樣了?

每次大家聽到我住在距離公司25公裡遠的地方,上下班得40-60分鐘,都會問我:

為什麼要住那麼遠?

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在腦海中都不由得快速回顧自己這些年來上下班的經歷。自從2001年來到北京,我的上下班通勤距離基本上都在20公裡左右,每次需要耗時一小時左右。期間也有兩段時間住在距離公司非常近的地方,近到走路只需要5-10分鐘左右就能到公司。

在搬家到公司附近前,我曾經有過這樣的如意算盤:

每天上下班如果可以節省1-2小時,那麼這段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做很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或者工作。

但不幸的是,我所設想的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雖然搬到公司附近後,每天的確在通勤時間上節省了將近兩個小時,但我並沒有覺得生活中多了兩個小時。

相反,因為距離公司近了,我反而在公司待的時間更長了,但工作效率,工作產出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自我學習和讀書的時間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增加;省出來的時間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住的近了反而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更多時間,更多輕鬆?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

把家搬到公司附近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其原因是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你缺少一個充分的緩衝地帶,用來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隔離開來。

現在有更多的人已經理解到,我們每天需要的不是去管理時間,而是要去管理自己的精力,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慾望,管理外界的預期。

因為時間本質上是無法管理的,它只是均勻的、不受幹擾的流逝而已。我們能管理的,是那些對於效率、結果有本質影響,同時又可以在我們的關注下,可以改變的因素。

舉個例子,如果我晚上9點回家之後就開始直接做需要動腦筋的事情,比如寫作或者策劃,那麼一定是冗長、痛苦和低效的。

相反,如果我能打個12分鐘的盹兒,加上入睡和醒過來的時間,總共多花20分鐘,但事情的結果會截然不同。雖然看起來浪費了20分鐘,但是我在休息之後,精力會變得非常好。原本一個小時也寫不好的文章、彙報材料,此時可能只需要30分鐘,就能非常高效的寫好,不僅最終的結果質量更高,而且整個過程充滿了快樂和滿足。全部時間加起來(50分鐘)還要少於那種看似勤奮的連續作戰。

而每次通勤的時間,就彷彿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做了一層隔離,又是一種緩衝,能讓你的大腦有充分的休息過程。

有人可能會抱怨通勤路上的擁擠和嘈雜,但是相比於工作和生活界限的模糊帶來的低效和疲勞,通勤道路上的狀況其實是你自己可以管理的。

比如你可以選擇出行的時間,只要稍加註意,你就可以錯開最高峰,通行時間會大大減少,也沒有那麼的嘈雜擁擠;你可以選擇出行的工具,可以是公交、步行、地鐵、出租、專車、自己開車,在不考慮出行成本的前提下,你有非常多的選擇。

在能確保1小時內能到達的前提下,我願意嘗試各種方式;你還可以選擇在通勤路上做什麼,比如打個盹兒,聽音樂,聽書,拍照等等。

記得以前有一個帖子很流行,講的是很多人為何在地庫停車之後願意在車上再待一段時間,這個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所以一時間也是刷了屏。原因很簡單,這是當代人難得的獨處時間和留白時間。

我相信未來的交通工具會給更多的人創造出這種獨處時間和留白時間。在這個時候,交通工具真正的成為辦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一個緩衝空間,一個獨處空間,一個可以放空的空間。

我的同事中,有幾個喜歡走路,他們會提前幾站下車,特意走一段路,據說這是很多內向的人獲得能量的好辦法。對他們而言,走路這段時間,也就是他們的第三空間。

在節奏越來越快,個人空間不斷被壓縮,手機讓工作無處不在的當今社會,獨處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而如果你特意在生活和工作之間留出一段恰當的距離,用這個距離去創造一段獨屬於你自己的時間,用這個獨屬於你自己的時間,去放空自己,去學習,去感受,去發獃,都是很好的緩衝與修整。

一旦你有這樣的認知,原本視為畏途的上下班通勤,反而會變成你每日補充能量,回歸自己的所在。 希望我的片言隻語給你以啟發。

轉自:ddnews.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a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